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变形和断裂特性

蔡明晖丁桦张建苏李龙唐正友

材料研究学报

对一种低碳硅锰钢进行TMCP实验, 获得了不同铁素体形态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FB钢). 研究了FB钢在单轴拉伸下的变形行为及断裂特性, 结果表明: 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 FB钢的瞬时加工硬化指数n*值与真应变ε的关系曲线可分为n*值较高、n*值随ε缓慢下降以及n*值随ε迅速下降三个阶段.与等轴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相比, 准多边形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强度和低应变区的n*值均比较高. FB钢拉伸试样颈缩区的孔洞或微裂纹产生在F--B相界面附近和铁素体内,有助于减弱裂纹尖端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 改善钢材的抗裂纹扩展性能.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ferrite/bainite dual--phase steel , uniaxial tension , deformation behavior ,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5052铝合金板材磁脉冲动态拉伸塑性失稳分析

刘大海 , 于海平 , 李春峰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1.00741

为揭示磁脉冲成形的增塑机制, 采用理论分析与微观组织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5052铝合金板材磁脉冲动态拉伸过程中动态成形行为和塑性失稳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惯性力在动态成形中起主要作用,惯性力对试样的结构失稳具有抑制作用, 从而使试样的塑性提高并产生分散失稳;5052铝合金动态成形和准静态成形的成形性质相似, 不会产生特殊的组织结构,塑性变形机制均为位错滑移机制; 准静态成形过程以均匀单系位错滑移为主,断裂伴随着位错的缠结和攀移; 而动态成形过程中, 位错滑移趋于多系开动,在大面积区域出现明显的交滑移现象, 且滑移带较准静态成形时窄且密,位错组态更均匀; 动态成形的多系滑移和位错均化作用可在比准静态成形高的多的塑性应变水平下形成, 从而使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塑性和强度.

关键词: 铝合金 , electromagnetic forming , plastic instability , uniaxial tension

硅灰掺量对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裂缝控制能力的影响

谭小群 , 吴瑞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目前,大跨度、高强度、高质量的建筑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建筑材料性能在强度和韧度上需同步提升.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HCC)具有显著的准应变硬化特性和优异的裂缝无害化分散能力,而硅灰的掺入可以显著提高水泥浆体的强度.通过对三组不同硅灰掺量试件单轴拉伸应变硬化过程及裂缝宽度分布情况的测定,结果表明:硅灰的掺入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初裂强度,100kg/m3硅灰掺量对材料初裂强度提高了将近1倍,且三组试件的极限应变均达到了5%以上.但硅灰的掺入对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裂缝控制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100kg/m3硅灰掺量试件的裂缝宽度比0硅灰配比试件裂缝宽度增大了3倍左右.

关键词: SHCC , 硅灰 , 单轴拉伸 , 裂缝宽度

加载历史对63Sn37Pb力学性能的影响

陈刚 , 陈旭 , 牛长冬

物理测试

在室温下通过对63Sn37Pb进行一系列棘轮实验和单轴拉伸实验,得到加载历史对材料棘轮应变累积速率以及延伸率的影响关系。拉伸棘轮试验和压缩棘轮试验表明,在相同加载条件下,没有加载历史的试件较有加载历史的试件会发生更大的棘轮变形,加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棘轮变形的累积速率。此外,没有加载历史的试件断后延伸率要比有加载历史的试件大。热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延性,有效的增大材料的延伸率。

关键词: 单轴拉伸 , loading history , elongation , ratcheting effect , 63Sn37Pb

单晶γ-TiAl合金微观滑移机制的研究?

芮执元 , 张国涛 , 冯瑞成 , 张亚玲 , 剡昌锋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01.021

针对单晶γ-TiAl 合金微观滑移机制方面研究的不足,建立了单晶γ-TiAl合金单轴拉伸时晶体滑移几何模型,根据几何模型中各夹角之间的几何关系和由 Weiss晶带法则给出的滑移方向,计算出了单滑移系中各个滑移方向上的Schmid因子;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发现在设定条件下晶体更易产生滑移的方向为(001)[01-1]和(11-1)[110];在由主滑移系和交滑移系组成的双滑移系同时开动时,计算出了临界外加拉伸应变为0.633;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所给出的单晶γ-TiAl合金单轴拉伸时的微观滑移机制的正确性.

关键词: γ-TiAl 合金 , 单晶 , 微观滑移机制 , 单轴拉伸 , 数值仿真

表面凹槽形态对Q-P-T钢成形能力预测的影响

龚俊杰 , 郝庆国 , 左训伟 , 郭正洪 , 陈乃录 , 戎咏华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508003

为了确定成形极限图(FLD)理论的凹槽模型中合理的凹槽角度和凹槽深度比,以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了凹槽深度比为5%,10%,15%,25%和凹槽角度为45°,60°,90°的拉伸试样,经单轴拉伸试验后,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对拉伸曲线进行拟合,随后利用Swift-Hill公式对单轴拉伸条件下的极限应变值进行了计算,并将理论预测值与经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合适的FLD理论计算应取凹槽深度比为5%左右,凹槽角度等于或小于45°;单轴拉伸条件下极限应变值的计算方法为构成完整FLD的其它加载方式下的极限应变理论预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钢 , 成形极限图 , 凹槽模型 , 单轴拉伸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拉伸力学模型

尹世平 , 徐世娘

复合材料学报

通过单束纤维与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薄板的单轴拉伸试验, 研究了环氧树脂浸渍后纤维束的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结果发现, 即使经环氧树脂浸渍, 也不能完全发挥碳纤维束的抗拉强度; 单轴拉伸碳纤维束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几乎是完全线性的, 在达到其极限强度80%左右出现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假定细粒混凝土开裂后只有纤维编织网承担荷载, 从而由TRC薄板试件单轴拉伸的荷载-变形关系获得的碳纤维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合理简化为双线性的形式, 并针对本文中研究的纤维编织网给出了其相应控制参数点的取值。基于受弯构件计算理论, 采用本文纤维束拉伸模型得到的两种系列受弯构件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关键词: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 , 环氧树脂浸渍 , 单轴拉伸 , 应力-应变曲线 , 双线性

预疲劳变形对粗晶纯Al单向拉伸行为的影响

颜莹 , 卢蒙 , 李小武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2.00684

在恒应力幅下对粗晶纯Al进行不同疲劳寿命分数D(D=2%-75%)的预疲劳变形,研究预疲劳变形对其单向拉伸行为、断口表面变形特征和位错组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的提高,粗晶纯Al的表面挤出和侵入现象加重,晶内的不均匀变形程度增大,导致沿滑移带和晶界萌生微裂纹和微孔洞以及随后的连接,当D高达75%时,三叉晶界节点处产生较长的沿晶裂纹.疲劳位错组态由退火时松散的胞状结构演变成规整的胞状结构和亚晶,但亚晶尺寸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预疲劳的粗晶纯Al单向拉伸后,其屈服强度明显提高,但随D的提高,屈服强度变化不大,抗拉强度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和最终急剧下降的趋势,但其加工硬化能力较弱.单向拉伸断口由纤维区和剪切唇区组成.纤维区韧窝的数量随D的提高而增多,尺寸减小,当D=50%时,韧窝数量下降,尺寸增大,断口呈现撕裂特征.单向拉伸后的亚结构主要为亚晶和亚晶内的位错胞状结构,随着D的提高,亚晶先减小后增大,亚晶的细化和亚晶内位错胞状结构的形成使预疲劳后的粗晶纯Al具有较高的最大均匀延伸率.

关键词: 粗晶纯Al , 预疲劳变形 , 单向拉伸 , 断口 , 位错结构

应力松弛对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影响的有限元模拟

冯瑞 , 张美汉 , 陈乃录 , 左训伟 , 戎咏华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559

在基于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微观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中,建立了产生马氏体相变的一维应变等效模型,模拟了单轴拉伸条件下的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由此揭示了该效应的微观机制.TRIP效应产生的应力松弛有效地缓解了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和邻近马氏体的应力,阻止了裂纹的形成,并使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在较大的应变下存在,这是TRIP效应的起因;模拟结果还显示,相变形成的新(应变诱发)马氏体比原始(热诱发)马氏体承载更大的应力,由此预测裂纹首先在新马氏体中或其边界处形成.应力松弛效应使应变诱发马氏体断续缓慢地生成,这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符.通过比较有应力松弛效应和无应力松弛效应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发现,无应力松弛效应使应变诱发马氏体相继快速地生成,这与实验不符,由此反证TRIP效应必然产生应力松弛.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Q-P-T)钢 , 相变诱发塑性(TRIP) , 有限元模拟 , 应力松弛 , 单轴拉伸

单轴拉伸作用下岩石裂隙起裂扩展的数值模拟

张海磊 , 邓青林 , 侯俊 , 赵国彦 , 雷明礼

黄金 doi:10.11792/hj20161007

地下采矿工程开挖对天然岩石是一种卸荷行为,卸荷后的岩石容易受到拉应力作用,造成岩石内部原生裂隙的扩张贯通,从而极大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为研究拉伸作用下岩石内部裂隙的萌生演化规律,采用扩展有限单元法,对含不同裂隙倾角的岩石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拉伸应力下岩石裂隙起裂主要受Ⅰ型应力强度因子控制,裂隙倾角越大,起裂越困难,相应的起裂角也越大;裂隙扩展时的扩展角保持不变,扩展方向与最大拉应力方向保持垂直。

关键词: 地下采矿工程 , 单轴拉伸 , 岩石裂隙 , 起裂扩展 , 扩展有限单元法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